“兩年時間能做出一款芯片就了不得了,深圳智芯卻做出多款,不愧是深圳速度。”在河套國創中心5樓,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沈八中參觀完深圳智芯芯片研發試驗中心后,由衷地很感慨,并表示非常期待雙方未來的合作。
從傳統的保稅物流區到“深港融合試驗田”再到“科研資源新高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日新月異。這里已然成為備受香港青年青睞的創新創業基地,各類科技創新資源的聚集地,承載逾百高端科研項目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深港協同不斷深化,“一河兩岸”“一區兩園”融合發展
6月,深圳雨水充沛,深圳河進入豐水期。站在河套國創中心8樓樓頂俯瞰,深圳河寬也不過數米,對岸便是香港。
因一河之隔,深圳和香港分隔兩岸;又因一衣帶水,兩岸水乳交融、攜手并進。
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總書記親自點題、親自推動合作區建設,為河套建設按下“加速鍵”。
潮起灣區,千帆競發。
市花路32號,工地熱火朝天,機器轟鳴。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一派繁忙景象,年內將建成投入運營。這是深港兩地政府簽署的“一區兩園”合作安排的重點項目,也是全國首個由港方運營主導的園區。其總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未來將設立“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大灣區創科快線”以及“國際孵化器”等,為有志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業務的香港機構及企業提供“一站式”落戶發展平臺。
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位于深港協同創新中心19、21層,是向香港青年來深創業提供孵化加速平臺。目前工場已培育23家團隊,其中港澳背景團隊21家,比例達91%;產生知識產權203項,其中無創血糖監測、霧霾穿透視覺系統、EDA自動化工具等技術在專項領域解決了“卡脖子”問題;6個團隊產值從零邁入千萬元級,企業獲得融資共2.775億人民幣,獲得國家眾創空間認定,創造了“福田速度”,為香港青年來深創業提供先行示范樣板。
50萬平方米科研空間批量供給,140余個優質項目密集落地;香港5所高校、8家港澳知名仲裁機構在此布局;關地一體政務大廳“e站通”投入使用,深港跨境車輛業務、商事登記等超過557個事項實現“一站式”辦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一系列發展數據令人矚目。
一河之隔,對岸的香港是金融之都,此岸的深圳是創新之城,兩個龐大的城市經濟體距離如此之近,在世界上都很少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淼杰教授說:“深港兩城的深度融合,一定能實現優勢互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一座科創新城冉冉升起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平臺,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點兩廊”架構中的科技創新極點之一。
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這里得到生動實踐。
沈向洋院士領銜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團隊僅成立一年就發布了“封神榜大模型”“ReadPaper 論文閱讀平臺”“BIOS 醫療知識圖譜”“墨群 KaaS 區塊鏈服務平臺”“安全協處理器 SPU”“FinRL Meta”等六大科研產品。
深圳智芯成立兩年來,研發出開明、洞陽兩個系列新產品線。深圳智芯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祥告訴記者,開陽、洞明這兩個產品線的名稱取自北斗星宿,正是承載了全體智芯人的希望——讓我國芯片產業更加“芯”光燦爛。據悉,僅開陽一個系列,深圳智芯便正在研發和規劃近十款產品,將繼續向著芯片研發的“星辰大海”不斷進發。
聚焦“三大領域”,逾百高端科研項目落地,包括國際量子研究院、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等;打造“六大集群”,“量子谷”、“灣區芯谷”、能源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香港高校項目實現集群發展,已對接和引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5所高校牽頭的高端科研項目;集聚國際國內重大科研設施,引入金磚國家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分院、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搭建產業承載平臺和創業孵化平臺“兩大平臺”,構建產學研用融合創新體系。
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的良好局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高端科創資源快速形成,140余個優質項目密集落地,“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速構建。
突出體制機制創新,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南海潮涌,東方風來。如何搶抓“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戰略機遇,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答案是“創新”。
2020年8月,深圳市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提出科技創新政策環境、財政支持體系等7個方面22條措施支持深圳園區建設。
“務必堅持創新制勝,走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研體制機制創新,被列入2022年度福田區十大重要改革事項。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期間,談到報告中關于科技創新的有關部署,黨代表黃偉表示,將抓好選題揭榜機制、項目經理機制、項目評審機制、項目評估與淘汰機制、政企聯動機制等“六大創新機制”的建設,把“六大創新機制”用于已經形成的140多個重大創新載體,讓這些新載體、新機制釋放新活力,為福田經濟發展創造新動能。
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近日,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事務署面向科技企業征集重大基礎科學及工程技術問題,后續將甄選出的優質選題、公開發榜,由企業進行“揭榜掛帥”。
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福田瞄準機遇,舉全區之力加快建設合作區深圳園區,出臺一系列聚焦科研創新的支持政策,從資金、空間、人才等方面為科研機構保駕護航,支撐科創資源快速集聚。組建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深港開放創新中心、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和東翼-1等重大項目。通過“租、購、改、建”四措并舉,整備50萬平方米科研空間投入使用,老舊的倉庫、廠房快速轉化為批量釋放的優質專業化科研空間,率先承載高端科創資源入駐,傳統的保稅區煥發了科技創新的新生命。
“一區兩園”攜手共進、“一河兩岸”大干快上。靜靜流淌的深圳河,穿過歷史的光影,見證著“春天的故事”在這里慢慢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