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手術(shù)臺上接到通知的。當晚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下午就出發(fā)赴港了。”對于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副院長張弩來說,香港并不陌生,但這次出差堪稱十萬火急。
為什么這么急?因為香港疫情嚴峻。大敵當前,中央及時伸出援手,將控制疫情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wù)。2月19日,由廣東省醫(yī)療界精兵強將組成的第二批內(nèi)地援港抗疫醫(yī)療防疫工作隊抵港,全力配合特區(qū)政府開展工作,包括106名核酸采樣隊員。從那時起,張弩有了一個新身份——核酸采樣負責人。
日前,記者來到香港馬鞍山游樂場,實地探訪內(nèi)地援港核酸采樣隊員在抗疫一線的工作。
“以前要等四五個小時,現(xiàn)在半小時不到”
早上9點30分,距采樣開始還有半小時,場外已有20多人排隊等候。這個坐落在大型屋邨中間的游樂場,設(shè)有足球場、籃球場和小公園供居民休憩娛樂。由于疫情,體育活動早已停止,空曠的場地上搭建了20多個藍色帳篷作為采樣工作間,身穿白色防護衣的隊員們正在忙碌。
“抵港后,我們首先與香港同事交流,熟悉這邊的采樣流程。”張弩介紹,兩地在具體操作上有些不同,例如內(nèi)地采用咽拭子、10人混檢,香港采用咽拭子與鼻拭子混合、單人單檢。隊員們經(jīng)過培訓,很快便熟練上手。
上午10點,采樣開始。排隊等候的市民魚貫而入,在工作人員指引下進入工作間,摘口罩、鼻拭子采樣、咽拭子采樣、戴口罩。采樣員動作銜接有序,一氣呵成。來檢測的有坐輪椅的老人、懷抱嬰兒的家長、上班的白領(lǐng),還有外籍人士。隊員們分別使用粵語、英語,細致溝通,順利完成采樣。
“感謝內(nèi)地來的醫(yī)護人員!香港疫情這么嚴重,人力不夠,多虧有你們支援。”年過六旬的林先生激動地說。此前林先生曾不幸染疫,現(xiàn)已轉(zhuǎn)陰,需要經(jīng)常做核酸檢測。“以前要排隊等四五個小時,現(xiàn)在半小時不到,第二天就能出結(jié)果,方便多了。”
2月20日起,100多名隊員投入到元朗、油尖旺、北區(qū)、馬鞍山、土瓜灣5個檢測點開始工作。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6點,隊員們分成兩班,平均一天采樣3000多人。截至3月10日,共為6萬多名市民提供服務(wù),有效緩解了香港的檢測壓力。
與病毒短兵相接
在巨大檢測量的背后,是日復一日枯燥重復的動作,更是充滿風險的采樣過程。就在感染者張大嘴巴“啊——”的一瞬間,傳播力極強的奧密克戎病毒很可能隨著呼吸進入空氣,造成感染風險。小小的采樣工作間,如同與病毒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考驗著隊員們的勇氣。
“每天約有七八名初篩陽性患者前來檢測,他們都會事先告訴隊員。”護理隊長徐朝艷說,這是工作常態(tài),大家并不緊張。隊員們有一套詳細流程為患者提供幫助,同時做好防護,嚴格按照規(guī)范穿戴防護衣、N95口罩、面屏、手套、鞋套,穿脫防護衣的過程兩人一組,互相監(jiān)督、消毒。
初春的香港,乍暖還寒,快速上升的疫情令人焦慮、壓抑。2月下旬,多年不遇的寒潮襲港,狂風曾把采樣帳篷掀翻,把隊員的穿衣鏡打碎。3月上旬,天空放晴,當市民換上短袖,采樣隊員穿著從頭到腳的防護衣,常常汗流浹背。冰火交替,考驗著隊員們的意志。
“他們很辛苦,每天約有6小時要穿著防護服,期間不能吃東西、喝水,也不能去洗手間。每次摘下口罩,滿臉都是勒痕。不少隊員告別年幼的孩子,毅然請纓來港,每天只能通過微信和孩子交流。”在張弩眼中,大家克服了多重困難,在“兩點一線”的繁忙工作中表現(xiàn)出色,令他自豪。
疫情下的馬鞍山游樂場,花木依然繁盛,但平時休閑鍛煉的人們已難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紅白相間的路錐、維護通道的膠帶和蜿蜒曲折的隊伍。在疫情肆虐的洪流中,這里仿佛救生的小島,向市民們傳遞著寶貴的希望與信心。
有位女士痛覺敏感,不太敢做采樣,但覺得隊員司徒妙瓊撩喉嚨輕柔,態(tài)度耐心,咨詢也有收獲,于是第二次專門找她來采樣。類似的情況發(fā)生在不止一位隊員身上,越來越多“熟面孔”的市民前來采樣,還有市民慕名遠道而來。
“醫(yī)病、醫(yī)身、醫(yī)心,救人、救國、救世。這是我們的醫(yī)訓,也是不能忘卻的初心。”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司徒妙瓊說。
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心靈溫暖心靈
司徒妙瓊、徐朝艷、鐘劍青、胡智坤、王萍……當隊員們穿上防護衣,戴上口罩,唯一可以識別身份的,就是標注在防護服上的名字。雖然看不到隊員的表情,但能聽到耐心的聲音,看到關(guān)愛的眼神,對許多香港市民來說,這令他們感到安心。
醫(yī)者仁心,仁者愛人。當一個生命守護另一個生命,一顆心靈就被另一顆心靈所溫暖。
許多市民坐下來對采樣隊員說的第一句話是:“唔該你(謝謝你)”,離開前最后一句話是:“辛苦曬,多謝曬(辛苦了,多謝了)”。還有市民特意叮囑,“你們一定要保重身體,你們健康我們才能更健康”。
“隊員們收到了不少致謝的賀卡。有一張上面是戴著口罩、舉著五星紅旗的3個‘冰墩墩’,寫著‘來自祖國的檢測及醫(yī)護人員,謝謝!辛苦了!’還有一位市民忘了帶紙,將感謝的話寫在紙巾上送給我們。”談起香港市民的認可與感謝,張弩和同事們心里很暖,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天,一位媽媽指著我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姐姐從很遠的地方過來幫忙,你要學會感恩。孩子便很認真地對我說,謝謝。”曾于2020年來港支援抗疫的司徒妙瓊感慨地說,乘車上下班時,路旁的行人、司機常會伸手為隊員們加油、點贊。這些暖流點滴匯聚在隊員們心頭,化為他們前行的動力。
3月9日,香港特區(qū)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抗疫措施,目前疫情指數(shù)式快速上升的勢頭已基本得到遏制。
“有中央全力支持,有香港社會各界齊心協(xié)力,一定能把疫情壓制下去。”張弩透露,特區(qū)政府有關(guān)部門已經(jīng)請內(nèi)地專家為未來可能開展的全民檢測提供建議。
隊員鐘劍青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句子:“安靜的街道沒有記憶中喧鬧,空蕩的櫥窗失去了商場的塵囂,可愛的笑容在口罩底下與人作別。大疫情下,小口罩里,我感受到每個香港市民對生活回歸正軌的渴望。”
香港抗疫工作仍很艱巨,但曙光就在前方。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司徒妙瓊說,等疫情過去,她希望帶上家人再來香港旅游,再來到這個游樂場,看看盛開的鮮花,看看嬉戲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