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港澳臺近40年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在其中具有重要影響力。香港傳統制造業得以轉型升級,澳門由單一博彩業向國際休閑之都邁進,愛拼會贏的臺商獲得了廣闊的發展天地,港澳與內地、海峽兩岸人民來往密切日益融合。“國家好,香港好”“兩岸關系好,臺灣好”,成為大多數港澳臺同胞的感同身受。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打消港澳臺同胞顧慮,熱情歡迎港澳臺同胞投資興業、探親旅游。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不斷循序推出鼓勵港澳臺企業投資的優惠政策和不斷完善保障港澳臺企業合法權益的政策法規。可以說,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拓展了港澳臺的空間。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苦于傳統密集型制造業走入瓶頸,此時內地以珠三角為首承接了香港的傳統制造業,香港有機會向服務業轉型,成就了今天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如今,“一帶一路”,令香港“橋梁”作用的金字招牌再次閃光,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作用日益重要;臺灣中小企業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拓展新的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港澳融入珠三角城市群,資源共享,合理分工,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除了政策保障、權益保護,在港澳遭遇困難之際,國家伸出援手、紓困解難。1997年,香港遭受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股市狂瀉,樓市爆跌,這意味著股民血本無歸,貸款買房者房不抵債。此時,中央政府堅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要求在港中資機構全力支持特區政府“護盤”,成為香港戰勝金融風暴的強大后盾。在非典沉重打擊港澳旅游業時,中央政府開放內地自由行,令港澳經濟迅速止損。筆者幾年前采訪時任香港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時,她的一番話令我記憶深刻:“誰是朋友,誰是在困難時雪中送炭的,我們看到了。”
民族情同胞義也是港澳臺的軟實力。澳門特首崔世安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澳門的今天。內地企業在改革開放中做大做強,承擔建設澳門機場、碼頭、旅游基礎設施。“寧斷自己炊,不斷澳門水”的內地生活物資保障令澳門無供應之憂。惠臺31條措施、取消在大陸就業許可、臺胞大陸居住證一一落實,這一切都緣于我們是同胞,是一家人。
今天,港珠澳大橋連通港澳與內地,“一小時生活圈”成型;“寶島眼鏡”“捷安特”、“鼎泰豐”“呷哺呷哺”等臺灣品牌融入大陸人的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為港澳臺拓展的發展空間,也是給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帶來的紅利。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港澳臺同胞將迎來更多的機遇更大的紅利,共擔民族大義,共享祖國榮光!(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