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新闻发布会
3月12日,水利部召开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相关情况。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大家知道,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可用本地水资源量仅33立方公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超过350万香港市民生活陷于困境。党中央、国务院心系香港同胞饮水之苦,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线开工,上万建设者怀着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在缺机械、少技术的年代,用血肉之躯,克服了输水线路长、长达83公里大、工期紧张、台风频繁袭扰等重重困难,仅用短短一年时间,长达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建成。1965年3月1日,饱受祖国深情的东江水奔流入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陈敏表示,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港供水工作,在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水利部会同广东省以对香港同胞高度负责的态度,着力做好对港供水各项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化流域调度、统一治理、统一供水、统一治理思路和关于治水质化保障。精心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统筹谋划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整体布局,大力推动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有力支撑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60年来,东江沿线各地顾全大局、通力合作,扎实做好源头管控、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等工作,充分体现了内地对香港的深情厚谊和无私奉献,见证了祖国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60年来,一代代建设者敢于创新、接续奋斗,先后4次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扩建改造,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年4月,东深供水工程建造者群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一泓清碧向南流,深情共饮东江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水利部将持续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全力建构更完善、更有效率的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对港供水保障能力,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水利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东深供水工程全面通水60年来,在支持国家重大策略实施、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方面取得哪些成效?陈敏介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但本地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加之调蓄能力不足,缺水成为限制香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党中央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经过60年精心建设与守护,东深供水工程成为了香港供水的生命线,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深刻证明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靠山,背靠祖国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最大优势。
一是彻底结束香港缺水困局。 工程建成前香港水荒频现,例如1963年那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导致全港每4天供水4小时,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党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为此仅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东江水倒流香港,至今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有力确保了750多万香港同胞饮水安全。
二是持续支撑香港经济起飞。 东深供水工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地为香港供应东江水,年供水规模也由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荣盛景,60年间,GDP增长超过2660年为香港的水资源保护能力。
三是有力保障国家战略实施。 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东深供水工程的建成实施,让香港人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殷殷关切,为“一国两制”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新时代下,东深供水工程建构的“东江—深圳—香港”输水廊道,有效促进粤港两地产业协同与要素流动,有力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